朝鲜历史始末问题
1。关于古朝鲜
古朝鲜即古代朝鲜,指的是所谓“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
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均属于东夷。朝鲜历史根据传说最远可以追溯至檀君建国。朝鲜和韩国认为:朝鲜半岛据说有五千年历史,但是因为缺少直接证据,中国以及日本史学界并不予以承认。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在朝鲜半岛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而在半岛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马韩、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称辰国。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檀君朝鲜:“檀君朝鲜”是在《三国遗事》[高丽时期的僧侣一然(1206——1289年)著,内容以佛教为中心]、《帝王韵记》[高丽时期的温臣李承休(1224——1300年)著,内容以儒教为中心]、《世宗实录·地理志》等朝鲜史书中有记录,是一个神话中的国家。根据传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
据《三国遗事》的记载,“檀君神化”如下:“古记云:昔有天神桓因庶子(妾所生的儿子,区别于嫡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神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称朝鲜”。[1]
这一神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第一,“桓因”是佛语,意思为“天”。在神话中,“桓雄”与“檀君”都与天联系起来,他们是“桓因”即天的子孙,这是神化祖先的手段,是一种敬天思想的反映。第二,“天王”、“风伯”、“雨师”、“云师”等名称,反映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机构。天子“桓因天王”是古朝鲜的最高统治者,“风伯”、“雨师”、“云师”是“天王”下边的官吏或权力机构的名称。第三,“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反映了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情况下,为维持社会秩序而采取的措施。第四,“天王”下边的官吏或权力机构名称,都与天文气候中的风、雨、云有关,不仅把“主谷”放在首位,而且还出现谷物、艾蒿、大蒜等农作物,这既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的较高发展水平,也说明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第五,“时有一熊一虎”,应是当时的两个氏族,这里加上动物名称,是图腾制度的反映。而且神话中出现的“桓雄天王”、“檀君王俭”等都系男性,充分反映男权制已经确立。神话中还出现“太伯山”、“平壤”、“朝鲜”等名称,这对了解古朝鲜的地理历史有重要意义。第六,“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中“唐高”指的是中国传说中的唐尧,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尧王“即位五十年庚寅”,大致相当于公元前二千三百三十三年,反映当
檀君神话的内容比较丰富,历史也颇悠久,对于了解古朝鲜历史提供了比较重要的资料。但是神化中人格化了的所谓檀君并非真实的具体人物,他只反映古朝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走过的一定阶段,即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度的历史阶段。
然而,历来朝鲜半岛的统治阶级却认为檀君实有其人,把他当作古朝鲜的第一代国王,有的甚至使用所谓“檀君纪念”,这是不合乎历史的真实。朝鲜和韩国至今仍将檀君作为祖先来崇拜,甚至还使用“檀纪”。“檀纪”以公元前2333年为起始年1年。如:韩国自1948到1961年12月前使用檀纪,但到1961年朴正熙发动“5.16”军事政变后,废止了檀纪。
“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在《尚书大传》、《史记》、《汉书》等众多的中国史书中均有记载,也是传说中的国家。箕子朝鲜传说: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十一世纪前半期,殷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贵族箕子,在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武王灭殷商后,不愿屈服而逃到朝鲜。他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
“卫满朝鲜”:中国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末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初,战乱频繁,北方“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其中也有卫满等人。公元前195年,燕人卫满带领千余人难民归化古朝鲜。古朝鲜王准“信宠之,拜以博士,赐以圭(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下方),封之百里,令守西边。”[2]公元前194年,卫满联合反对国王的政治势力,发动政变,“乃诈遣人告准王言:‘汉兵十道至,求入宿卫’”为借口进攻首都王俭城(关于王俭城的位置,中外史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今朝鲜平壤,另一种认为今中国辽河流域),准王遭到突然袭击,从海上亡命辰国的马韩地区。卫满即位后,国号仍叫朝鲜,史称“卫满朝鲜”,仍然沿袭了古朝鲜原有的制度和风俗习惯。他本人也穿上古朝鲜的衣服,编了“魋(椎)结”,同卫满妥协的原古朝鲜统治者,被封为稗王、相、大臣、将军等称号。公元前108年,古朝鲜右渠王(卫满之孙)时被汉朝所灭,汉王朝在古朝鲜领域及其附近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等四郡。自汉设四郡以后,仅仅过了二十七年,由于古朝鲜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不得不撤真番郡和临屯郡,玄菟郡被挤到西北方。关于卫满朝鲜,韩国有的学者认为,卫满是曾经生活在燕国的古朝鲜人。理由是:朝鲜的国名没有变,国王的服饰及头饰也跟古朝鲜时相同。
辰国:辰国是建立于现今朝鲜半岛南部的古代国家,由马韩、辰韩、弁韩等三韩族形成,大约是公元前三世纪至一世纪的奴隶制国家。马韩在西边,辰韩、弁韩在东。公元前后,在马韩地区的汉江下游,形成了新的封建势力的政治中心——百济国;在辰韩地区即今庆州地方和洛东江下游,分别形成了新罗和伽倻。
2.高句丽、百济、新罗
朝鲜奴隶制国家古朝鲜和辰国灭亡之后,在朝鲜半岛先后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封建国家,史称“三国”。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高句丽本是貊族的一支。据《三国志》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公元前一世纪~公元3世纪)别种,语言多与扶余同,说明高句丽与扶余有密切关系。据传,高句丽创始人朱蒙是扶余的贵族。他在扶余王室受到排斥,同乌伊、摩离、陕父等人一起南下,到卒本地区(今我国辽宁省桓仁县)同土著势力结合,于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丽国家。[3]到第二代王琉璃王时期迁都国内城(吉林省集安)。高句丽从4世纪中叶起不断向南扩张,尤其是到第19代王广开土王时期(391~412),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的大片土地,其经济中心逐步移到大同江沿岸。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时期(413~491)迁都平壤。曾多次受中国王朝的进攻。隋朝曾二次(598年隋文帝、612年随炀帝)进攻高句丽,唐朝曾三次(唐太宗时期645年、647年、648年)进攻高句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668年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合军灭亡。
关于高句丽,一直以来中外史学界包括范文澜、翦伯赞等中国权威学者认为:高句丽是朝鲜的古国之一。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史学界突然对高句丽的归属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高句丽并非朝鲜的古代国家,而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一。[4]理由是:高句丽国发兴于现在的中国版图,后迁到朝鲜半岛,而且长期以来与隋唐王朝有朝贡关系。而国外史学界仍然认为是朝鲜的古国之一。
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据传,百济国是高句丽朱蒙的儿子温祚王建立。公元前后在辰国处于分裂状态时,温祚同一部分高句丽人一起南下,到汉江下游定居,同当地的新兴封建势力结合,形成一支新的封建政治势力。从4世纪到6世纪先后受高句丽和新罗的侵略而衰弱下去。660年被罗唐联军灭亡。
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公元1~2世纪,以朝鲜半岛南部庆州地区六村村长朴赫居世为首的封建势力建立的国家。与唐朝联合先后征服百济、高句丽,后又击退唐朝军队,占领了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大部分,于676年统一了三国。现在中国史学界普遍主张,统一新罗才是真正朝鲜民族的祖先。
渤海国(公元698~926年):高句丽灭亡后,其疆土大部分进入唐朝的版图。唐朝还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作为统治机关。后来,由于同新罗发生武力冲突,于676年被迫将安东都护府撤到辽宁境内的辽阳。与此同时,没有降服于唐朝的前高句丽遗民与当时东北新兴的靺鞨族一起坚持对抗唐朝,到698年,旧高句丽将军大祚荣以东牟山(吉林省敦化)为据点,建立“震国”,不久改为渤海。经过高王大祚荣(698~719)、武王大武艺(719~737),文王大钦茂(737~793)、成王(794~795)、宣王大仁秀(818~830)等14代王的统治,到926年第15代王大甄譔时期被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灭亡。
朝韩两国关于高句丽或渤海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根据渤海国的创始人大祚荣是高句丽的遗民这一事实,把渤海国视为朝韩古代史的一部分,也被写入教科书里。而中国则根据渤海国的大部分民众是靺鞨族,也与高句丽一样受唐朝册封这一事实,把渤海当作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3。后三国与高丽国
在9世纪后半期全国性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新罗王朝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通过农民战争形成的各豪族军事势力,他们各霸一方实行军阀割据。这就是甄萱的后百济(完山)、弓裔的泰封(松岳后迁铁原)和无数的“城主”、“将军”的封建割据。结果,在原新罗疆域内形成后百济、泰封国(后高句丽)、新罗三国鼎立局面,史称后三国。
公元918年6月,泰封国的侍中王建动员一万兵力举行宫廷政变,推翻弓裔政权,自立为王,国号高丽。把京都迁回松岳,改称开州(开城)。927年,新罗受后百济国的进攻衰弱下去,935年投降高丽。936年9月,高丽灭了后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共经历34代王。1392年,被李成桂建立的朝鲜国代替。
讲高丽国时,不能不提的是高丽与元朝的特殊关系。1259年,高丽被蒙古(1271年改国号为元)征服,元朝向高丽开京和其他地方派遣达鲁花赤(监治长官)。达鲁花赤有权监督国王,干涉高丽内政,可任意逮捕、拘禁和惩罚高丽人民。为了镇压高丽人民的反抗,元朝还派遣很多屯田兵,驻扎在高丽各地。同时,为了怀柔高丽王室,元朝通过婚姻结成亲戚,标榜为“一家”。自高丽忠烈王(第25代王1274~1308在位)以后,直到恭愍王(第31代王, 1351~1374年在位),凡七代国王中六位国王被元王朝招为驸马,其中三位国王是元公主所生的外甥。元公主并不是单纯的王妃(王母),她携带数百名蒙古人,行使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权力,在宫廷中监督国王。作为驸马的高丽国王,为表示对元朝的忠诚,经常出入元朝首都。如:忠烈王曾入元16次。
在元朝干涉期间,给高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其一,元朝统治者强征高丽“童女”。高丽王室为此特别设置了“结婚督监”,下令禁止“童女”随便结婚,甚至用搜宅的野蛮方式强征“童女”进献蒙古统治者,使高丽社会“哭声满路”。其二,承受了元朝两次“东征”日本的负担。1274年第一次“东征”(侵略战争),元朝要高丽建造大小九百艘船和供应士兵、水夫、军粮等。1281年第二次“东征”时,高丽负担建造战舰九百艘、木工、艄公一万五千名,士兵一万名,军粮二十二万石。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将元统治者驱逐到最初的蒙古地区。1392年高丽国右军都统使李成桂驱逐恭让王,自立为国王,建国号朝鲜(朝日鲜明之国)。
4。朝鲜王朝(1392~1910)
“朝鲜”两字具有“朝日鲜明”之意。朝鲜王朝存续518年期间,与中国的明(1368~1644)清(1644~1911年)两个王朝发生密切关系。1401年开始接受明朝的册封,确立属国关系,对明朝采取“事大主义”外交,自称“小中华”。1443年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与明朝的关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于1592~1597年在明朝的援助下击退了日本丰臣秀吉发动的的“壬辰倭乱”。被称为“再造之恩”。
清代,先后经历1627年的“丁卯胡乱”、1636年的“丙子胡乱”,朝鲜被迫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每年尽朝贡义务,但朝野上下“尊明斥清”观念非常严重。19世纪60年代以后先后受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列强的的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10年强行被日本吞并。
[1] 《三国遗事》卷一,纪异,古朝鲜。
[2] 《史记·朝鲜列传》卷一百十五;《三国志·魏志》卷三十,东夷传。
[3] 《三国史记》卷十三,高句丽本纪,东明王。
[4] 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佟冬:《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孙玉良:《高句丽史》;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앙가주망 > 민족'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그 많던 민족은 다 어디로 갔을까? - 용담산을 다녀와서 (0) | 2009.02.03 |
---|---|
용수형님집을 가다 (0) | 2009.01.27 |
[스크랩] 中國朝鮮族 移民史 (0) | 2009.01.22 |
[스크랩] 朝鮮簇族稱의 由來 (0) | 2009.01.22 |
[스크랩] 朝鮮族의 歷史功績 (0) | 2009.01.22 |